2006/12/10

張愛玲《色戒》


那天跟一個同事聊到了張愛玲,國內有導演想將她的《傾城之戀》重新在大銀幕上詮釋,我的同事說,包括許鞍華、關錦鵬在內,過去幾個導演詮釋張愛玲的作品全都是失敗的。

這點我很認同,張愛玲的世界太過於細膩;細膩之中,所有的人性卻又是針鋒相對,光選角就很不容易。要從現在娛樂圈裡,找出幾枚那種典型的偏瘦、蒼白、卻又含帶著特殊「骨氣」,並非柔中帶剛,而是在「柔肉裡含著扎人魚刺」的女主角,放眼望去,便無幾人。

我跟同事都很期待李安詮釋張愛玲,現在這齣《色戒》正在緊鑼密鼓地趕拍中,我們都覺得,李安擅於處理人性細部的手法,或許能跟張愛玲恰好呼應。

既然講到了《色戒》,這個週末,我便打開張愛玲的《惘然記》,認真拜讀這則短篇小說。

我喜歡張愛玲,是沒來由的。我從不會因為別人崇拜某些作家,就特地去喜歡某些作家,我知道我自己的喜好,是偏向筆觸充滿「理性殘酷美」的人,我不喜歡看太黑色的小說、更害怕看光怪陸離的鬼異類作品。(那會讓我驚嚇到徹夜失眠。)

可我偏愛在心底認定的另一類「殘忍」,鋪陳敘事上彷彿帶把冷靜、白亮的刀刃,在字裡行間認真地來回割磨,米蘭昆德拉是我喜歡的另一個作家,他也讓我感覺相同氛圍。

「理智」是把極致的凶器,我總喜愛在閱讀中,感受作者的那片銳利刀鋒,如何將人性裡頭豐盈、旺盛的腐肉,分層解剝;在暗夜裡、昏黃桌燈光線的包圍底下,聽見從書頁裡傳出吱喳作響的行兇聲。

昨晚我讀完《色戒》,我個人覺得,這則短篇在張愛玲的作品裡,並不是挺優秀的一則。然而它包含了間諜、臥底、婚外情等的「刺激」元素,在搬上大銀幕後也較好發揮,我想這也是李安相中《色戒》的原因之一。

我不認為《色戒》出色,是因我覺得矯揉的成分太過明顯。這則短篇,像是張愛玲在腦海中,已經設定完畢後才落筆的。因此,在文章的開端,便有著刻意的敘述,來呼應結局。花費過多的筆墨,製造出諜對諜的氣氛,以便在結局時,再拉回同一個場景,陰沈收尾。

整篇故事的開場與結尾,均讓人「毫不意外」。

「毫不意外」有時會成為一則小說的致命敗筆,另一個敗筆則在於作者的刻意營造氣氛。身為一個讀者,我有些挑剔的毛病,當我看小說時,只要不是我已讀到昏沈不已,或特別為了沈溺過往的精彩片段,任何作品讀到中間,還得讓我往前頭回翻,一查究竟,「再度串連」住故事的環節,我就會認定這是作者的失敗。

偏偏《色戒》,我最挑剔的幾點缺失,全都發生了。

《色戒》將「婚外情」與「諜報員」塑成兩個金扣子,讓讀者自行去比對相扣,扣上的,便能感受這則故事的整體美;扣不上的,這則故事便剝離散落。

我認為,替故事繫情節是作者的責任,不是閱讀者的義務,畢竟我們是在閱讀文字,而非觀看影像。讀者的想像空間成形於段落、詞彙裡,完整的引導,不僅是作者該有的火喉,更是一種身為作家該有的職責。

但這仍無損我對張愛玲的喜愛。夜深人靜,意欲磨刀霍霍向人群,她與米蘭昆德拉,永遠是我最佳的選擇。

張愛玲在《張看》裡,自曝她從小就是個古怪的女孩,不會削蘋果、怕上理髮店、怕見客、不會針織、同一間房裡住了兩年,不知道電鈴在哪裡;連續三個月走同一條路,還是不認得那條路。

「在現實的社會裡,我等於一個廢物。」她說:「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,我充滿了生命的歡悅。」偏愛孤獨,卻讓她在文章中充斥無盡的熙往壤來、川流不息。

一個「廢物」終能萬古流芳,也基於環境好歹能讓她不斷糧,不愁庸世煩俗;再者,要是張愛玲活在現在這個沒事就Blog一下的時代,她會先淹沒在成萬網頁間,而那種閉守獨吟式的思緒,也將難抵這時代,人們各式各樣、萬馬奔騰的表現慾。

所以是時勢造英雄嗎?

我只能說,「古典」與「經典」之快將近同一語,自有其道理。

要有安靜,才能察覺聲音的美麗;要有噪音,才能感受安靜的可貴。

人是貪得無厭的生物,這點歷經張三李四、漢唐宋明,倒仍千古不變。

5 comments:

Anonymous said...

你可以演啊

你這個人活生生就是張愛玲筆下的女主角啊~~

cry wolf said...

to 老哥:

你有見過張愛玲筆下有頭很大的女主角嗎?

但~
我承認我跟她一樣在現實中是個廢物、是生活白痴,降可以嗎?

Anonymous said...

哭狼,拍雪又是我阿秋,基本上這篇跟張愛玲無關

不過就是:我換網址啦,從蕃薯藤牽到樂多去,網址在這:

麻煩你啦~~~~~~

http://blog.roodo.com/amutseng/

Edge said...

最後一句話感觸最深

這個月真的多災多難...
一切都是貪婪和慾望...

cry wolf said...

to 秋:

好了好了
我把超連結換過來了^^
感覺上這個樂多版型更好看耶~

to edge:

今年就要過去了
一切的災難眼看也要過去了
還是那句話:「要相信自己會更好,一切才會變得更好」

希望來年你可以順順利利^^